2022/08

“我一直夢到一個夢。 

記不太得場景或時刻,在模糊之中。 
唯一清晰的,是那低沉又滄桑的聲音。 
輕輕低喃,重複叮嚀── 

不要忘記、不要放棄…… 
不要忘記、不要放棄…… 
不要忘記、不要放棄……” 

午後的鄉間似乎暫停了,凝結住時間。 
亮晃白日,漫步於豐濱的貓公部落,夏天路旁的文殊蘭靜靜綻放,內斂而潔白。不自覺放空腦袋,悠悠慢慢。天邊忽然飛過不知名的鳥,我仰頭向上──
「貓公部落苧麻工坊」 
除了天空,一旁的平房屋頂前方掛著醒目的八個大字,古木招牌充斥歲月風霜。房子外頭的牆上掛著苧麻編織的黑白照片,讓人勾起稚嫩的好奇、想一窺究竟。 

□ 

Olaw Afan(漢名吳碧雲),她是現今豐濱鄉貓公部落十分重要的阿美族編織耆老,現已高齡八十六歲。而年齡並不影響記憶,苧麻織布的步驟不曾忘卻:mikelit(採集)、mitenol(浸泡)、misikeliw(去皮取絲)、mika’ered(捻線)、miliwas(紡紗)、mitangtang ko keliw(煮線)、milikola(整經)、mitenoon(織布)。只是稍微哀嘆現在身體老了、退化,沒辦法大幅度動作的處理,如需動用腿部來操作的地織機。 

那是光榮的心意與祝福 

阿美族的kola’(傳統苧麻衣)因質地較厚、具保護作用,所以通常只有由須上山打獵、採集的男性來穿著,防止被尖銳藤心或棘葉枝條刺傷。「那女性就不能穿苧麻衣嗎?」我們問Olaw,她則說是沒有特別的「禁忌」,但女性幾乎沒有人在穿。畢竟製作一件kola’相當費工和耗時,還是要「物盡其用」。 
那我們就很好奇,織過那麼多件苧麻衣的Olaw,還記不記得自己親手織出「第一件衣服」的情景? 
「送給我的三哥,在他結婚的時候。」她說。 
從前阿美族男子婚入女方家中時,女方常會織件kola’送給他,承載著滿滿的心意與祝福。而且,以前織苧麻衣通常是沒有經濟行為的,多半是送給熟識的親朋好友、孩子或兄弟。 

「能替人織一件衣服是很光榮、很驕傲的事!」 

她還告訴我們,她覺得不只是織完衣服的當下,才覺得它美麗;而是覺得這從頭到尾的過程都很迷人:不管是在捻線的時候、還是在整理(整經)的時候,都是美好的模樣和狀態。 
「只要會做(織苧麻衣)、能夠完成,就很美麗。」她說。 
她使用的詞彙都不難,但我覺得越簡單的句子,捨去了那些斑斕又裝飾性的的形容詞,越能好好地傳達出澄澈的心境。我仔細望著那件米白帶淺灰的苧麻衣,那是土地所賦予的自然顏色,簡單而迷人。 即使我對於織布一竅不通,也被這樣單純的真誠而打動。 

學習之路──眼與心交織 

聽了那麼繁複的織布過程與技巧,總讓人想像著Olaw到底是經由哪位大師級的人物教導,才有如此精湛的技術?但她只笑笑說,就只是小時候在中午放學後,靜靜地在外婆身旁、看她織布,並沒有特別去學。 
「專心地看,就在生活中學習。」 
而她的外婆阿范阿嬤,正是先前在牆外黑白照片上正在織布的女性。圖片時間為民國五十年左右,當時部落的婦女必備技能之一即為織布。而在躲在照片後方其中一位小女孩,正是Olaw。雖然因當時的照相技術沒辦法太清晰,但我看著小時候的Olaw,那雙緊盯著外婆在織布的眼睛,炯炯有神。 
好像會發光。 
她憑藉著自身對於織布的興趣,克服了許多困難。我們問她怎麼沒想過放棄,但她則回應,織布對她而言是個興趣,年輕時農忙,只能利用閒暇時間來織布,這對她來說就是個很大的放鬆。 

「因為本身如果沒有興趣的話,可能就會覺得織布很枯燥吧。」Olaw的女兒Panay Olaw(漢名吳素英)和我們說。 Panay現在也已是位苧麻織布的老師。她提到,在這麼多兄弟姊妹之中,唯獨她對織布有興趣。而她學習織布的方式其實和媽媽十分相似,都是用「眼睛」去看、用心去學: 「媽媽也沒特別教我啊,就趁大人不在趕快偷偷去學。那時沒有什麼文字記載來學,只能用眼睛看老人家織布,邊看邊學,一定要有『心』才學得起來。」 
同時,Panay也和我們分享,在處理kola’的下擺連接處和接縫處時,其實相當困難,不要光看它上頭的紋路看似只有交叉,其實是由特殊針法處理而成。 

聽了Olaw和Panay學習的分享,不禁有些感慨慚愧。「用眼去看、用心去學」,現代人或許已經聽到熟爛,但卻從未深入探究其真諦。每當我看到她們示範織布的步驟,那困難又繁雜的過程,到底要如何倚靠自學的功力就能完成呢? 或許,真的要有那顆主動學習的心吧。 
已經習慣被動接收資訊的現代人,今天要上第幾課、要學那些範圍,通通「被」規劃的整整齊齊。如果真心想學好某樣技術,應要主動出擊:除了蒐羅廣泛的資源,更在現有的內容裡把學習的機會,那怕是多匱乏,Olaw和Panay光用雙眼專注的觀察,也經歷了無數次的練習──有成功、也一定有失敗,但不抱怨不願嘆,而是繼續拿起手中的線,一直織下去。 
忍不住肅然起敬。 
做自己熱愛的事情、加上一顆主動學習的心,或許才能織起專屬於自己的那片璀璨吧。 

連綿不會斷 

在一次拍攝Olaw和Panay一起整經的過程時,忽然有一位小女孩蹦蹦跳跳地跑進來。一問才得知,她是Panay今年六歲的小孫女Naci’(漢名:巫游妃芓)、而也就是Olaw的曾孫女。讓我們驚訝的是,剛好Naci’對於織布非常感興趣,但是她的阿嬤和阿祖怕她幫忙會弄亂、讓線打結在一起,她們就要花時間重新再整理,所以只讓她靜靜待在一旁看。 
「這就跟我們小時候很像。」 
「大人都怕小孩弄亂線、製造多餘的麻煩,所以我們都只能安安靜靜地一直看他們織布。就這樣邊看、邊學。」Panay說。 
我看著一位本來活潑蹦跳的小女生,但一坐到她們旁邊,臉上的神情立即截然不同──她稚嫩的雙眼,以不符她歲數的專注,直直盯著整經的過程。而後來Panay終於給她一把苧麻線讓她捻線,那開心的模樣,讓我想起小時候放學後的點心時光,那像是喝到一小瓶養樂多的簡單快樂。 

看著她們祖孫四代同堂在織布的畫面,我想起先前問Olaw為什麼要一直持續織布的原因,她則是和我們分享一個她經常做的夢:老人家託夢給她,雖然夢境很模糊、分辨不太清是外婆還是外公;但確定的是,一直有個清晰的聲音告訴她,不要忘記、不要放棄…… 
「一定要把它繼續傳承下去。」 我抬頭看著天空,接近日落的午後陽光很溫柔。前方祖孫四代專注地織布,有人捻線、有人整經,分工有條不紊。遠方傳來垃圾車的給愛麗絲,提醒我眼前的畫面其實是再真實不過了,日常的平淡而親切。一天即將結束,她們手中捻轉的苧麻線卻不曾停下,細細悠悠地慢慢變長、延續下去── 
連綿不會斷,我深信不疑。 

──收錄於《「豐濱製造」原住民編織工藝師圖冊》

發佈留言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 必填欄位標示為 *